山东省渔业局副局长谈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
山东省作为我国渔业大省,近年来在海洋与淡水渔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,2023年,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80万吨(数据来源:山东省农业农村厅),稳居全国第二位,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,山东省渔业局立足新发展阶段,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推动渔业绿色转型,助力渔民增收和产业升级。
山东省渔业发展现状
产业规模持续扩大
截至2023年,山东省拥有海洋牧场6.8万公顷,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67处(数据来源: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),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8%,其中对虾、海参、鲍鱼等高附加值品种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,淡水渔业方面,微山湖、东平湖等湖区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推广,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00万亩。
科技创新成效显著
近年来,山东省渔业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、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,推动深远海养殖技术突破,2023年,“国信1号”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投产,开创了全球深远海规模化养殖先河(数据来源:青岛国信集团),山东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56家,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65%以上。
品牌建设成果丰硕
“齐鲁灵秀地·品牌农产品”推广行动成效显著,胶东刺参、乳山牡蛎、黄河口大闸蟹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均超50亿元,202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,山东省共有12个水产品品牌入选百强(数据来源: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)。
未来五年渔业发展规划
(一)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综合效益
重点任务 | 具体措施 | 预期目标(2025年) |
---|---|---|
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 | 建设3-5个国家级深远海养殖示范区,推广智能化养殖装备 | 深远海养殖产量占比提升至15% |
拓展水产品加工产业链 | 支持即食、预制菜等精深加工项目,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加工企业20家 | 加工转化率提高至40% |
发展休闲渔业 | 打造30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,推广“渔旅融合”模式 |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 |
数据来源:山东省“十四五”渔业发展规划
(二)强化科技支撑,推动绿色转型
- 种业振兴行动:实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程,建设黄渤海渔业种质资源库,到2025年育成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。
- 养殖模式创新:推广“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”(IMTA)技术,2023年已在威海、烟台试点,单位面积效益提升30%(数据来源: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)。
- 数字化赋能:依托“智慧海洋”平台,实现80%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水质在线监测与精准投喂。
(三)加强资源养护,保障可持续发展
- 海洋牧场建设:新增人工鱼礁300万空方,构建“藻-贝-鱼-礁”立体生态系统。
- 禁渔期管理:严格执行黄渤海伏季休渔制度,2023年查处违规渔船数量同比下降42%(数据来源:中国海警局)。
- 增殖放流:每年投放中国对虾、三疣梭子蟹等苗种50亿单位,近三年回捕率稳定在8%左右。
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
财政金融扶持
2023年,山东省财政安排渔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,重点支持深远海养殖装备购置补贴(单台最高补贴500万元)和池塘标准化改造(每亩补助2000元),推出“海洋碳汇贷”“渔业保险+期货”等创新金融产品,威海市已发放碳汇质押贷款1.2亿元(数据来源: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)。
市场体系建设
- 升级改造济南、青岛等6个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,建设冷链物流骨干基地。
-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,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水产品出口额达45亿美元,同比增长11%(数据来源:青岛海关)。
人才培养机制
实施“渔业领军人才计划”,每年选派200名技术人员赴日韩研修;在山东海洋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智慧渔业专业,2023年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9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