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市渔业渔政局编制下的渔业发展规划与创新实践
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,水域资源丰富,长江支流水系纵横交错,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近年来,宣城市渔业渔政局围绕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理念,科学编制渔业发展规划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促进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宣城市渔业资源现状
宣城市水域面积广阔,主要河流包括水阳江、青弋江、郎川河等,水库、池塘养殖面积稳定增长,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数据,宣城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万公顷,水产品年产量5万吨,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占比逐年提升,如河蟹、青虾、鳜鱼等特色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。
(数据来源:安徽省农业农村厅《2023年安徽省渔业统计年鉴》)
宣城市主要水产品产量(2023年)
水产品种类 | 产量(万吨) | 同比增长率 |
---|---|---|
常规鱼类 | 2 | +3.5% |
河蟹 | 8 | +8.2% |
青虾 | 9 | +6.7% |
鳜鱼 | 6 | +10.1% |
其他 | 0 | +2.4% |
渔业渔政局编制的核心规划方向
生态养殖模式推广
宣城市渔业渔政局积极推广“稻渔综合种养”“池塘循环水养殖”等生态养殖模式,减少养殖污染,提高资源利用率,截至2023年底,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2万公顷,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,实现了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的效益。
(数据来源:宣城市农业农村局《2023年生态渔业发展报告》)
种业振兴与良种推广
良种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,宣城市依托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,加强鳜鱼、河蟹等优质苗种繁育,2023年,全市建成3个省级水产良种场,年供应优质苗种5亿尾,良种覆盖率达85%,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。
水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
宣城市渔业渔政局支持水产品深加工,推动“宣城河蟹”“南漪湖青虾”等地理标志品牌建设,2023年,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达15亿元,同比增长12%,电商销售占比提升至30%,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。
(数据来源:宣城市商务局《2023年水产品电商销售分析》)
智慧渔业与科技创新
宣城市渔业渔政局结合数字化技术,推动智慧渔业发展:
- 物联网监测系统:在重点养殖区部署水质监测设备,实时调控溶氧、pH值等关键指标,降低养殖风险。
- 电商直播助销:2023年,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水产品超5000万元,带动养殖户增收。
- 产学研合作:与上海海洋大学、安徽省农科院合作,开展病害防控、饲料优化等研究,提升产业科技含量。
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
长江“十年禁渔”政策实施以来,宣城市渔业渔政局加强执法监管,严厉打击非法捕捞,开展增殖放流活动,2023年累计投放鱼苗3000万尾,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。
(数据来源:安徽省渔业执法总队《2023年长江禁渔工作报告》)
宣城市渔业渔政局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,推动“渔业+旅游”“渔业+文化”融合发展,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水产品供应基地,通过政策扶持、科技赋能和市场拓展,进一步提升宣城渔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宣城渔业的发展,离不开每一位从业者的努力,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,我们将继续以生态为底色,以创新为动力,书写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