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水利建设网

近海非法渔业设施清拆,近海非法渔业设施清拆工程

近海非法渔业设施清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

近年来,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严峻挑战,非法渔业设施的无序扩张不仅破坏海洋生态平衡,还严重影响合法渔民的生计,为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,各地政府加大了对非法渔业设施的清拆力度,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渔业资源保护与产业升级政策。

近海非法渔业设施清拆,近海非法渔业设施清拆工程-图1

非法渔业设施的危害与清拆必要性

非法渔业设施包括未经审批的养殖网箱、定置网、地笼网等,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
  1. 生态破坏:过度密集的养殖设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破坏珊瑚礁、海草床等关键生态系统,根据自然资源部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海洋生态状况公报》,近海海域因非法养殖导致的生态退化面积达12.6万公顷。
  2. 资源枯竭:非法捕捞工具(如绝户网)对幼鱼、珍稀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,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查获非法捕捞案件1.2万起,涉案渔获物超8000吨。
  3. 公平竞争失衡:非法设施运营成本低,挤压合法渔民生存空间,扰乱市场秩序。

清拆行动进展与成效

2023年以来,沿海各省份持续推进非法渔业设施专项整治,最新数据如下:

地区 清拆设施数量(处) 恢复海域面积(公顷) 数据来源
广东省 4,320 2,150 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(2024年1月)
浙江省 3,780 1,890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(2023年12月)
福建省 2,950 1,480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(2024年2月)
山东省 3,210 1,600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(2023年11月)

(注: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)

清拆后,多地海域生态显著改善,浙江象山港拆除非法网箱后,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,鱼类资源量增长35%(数据来源:宁波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监测报告)。

渔业可持续发展配套政策

清拆仅是第一步,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,当前政策重点包括:

生态养殖推广

  • 鼓励深水抗风浪网箱、海洋牧场等现代化养殖模式,2023年,全国新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6个,总面积超6万公顷(农业农村部《2023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》)。
  • 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(IMTA),如“藻-贝-鱼”共生系统,山东荣成试点项目使养殖收益提升40%(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23年研究数据)。

智慧监管体系

  • 应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等技术,实现非法设施动态监测,海南省已建成“渔政AI预警平台”,2023年识别非法捕捞行为准确率达92%(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公开报告)。
  • 推行养殖证电子化,全国累计发放电子养殖证28万张,覆盖90%以上合法养殖户(农业农村部2024年数据)。

渔民转产转业扶持

  • 对退出非法养殖的渔民提供技能培训,福建漳州2023年培训渔民3200人次,其中65%转型至休闲渔业或水产加工(漳州市人社局公开数据)。
  • 设立专项补偿基金,浙江舟山对合规拆除的养殖户给予每公顷3万元补贴(舟山市财政局2023年文件)。

公众参与与科普教育

保护渔业资源需全社会共同行动:

  • 举报奖励机制:多地开通24小时渔政举报热线,2023年群众举报线索占比清拆总量的31%(中国海警局年度统计)。
  • 科普宣传:通过“净海行动”公益讲座、短视频科普等方式,提升公众意识,抖音#保护海洋#话题播放量超15亿次(2024年1月数据)。

非法渔业设施清拆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,但需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,建议进一步强化跨区域执法协作,完善生态补偿机制,同时推动深远海养殖技术突破,从根本上缓解近海资源压力,只有政府、行业、公众形成合力,才能实现“碧海蓝天”与“鱼满舱”的双赢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