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水利建设网

发展过洋性渔业,发展过洋性渔业的原因

发展过洋性渔业的战略规划与前景展望

随着全球海洋资源开发步伐加快,过洋性渔业成为我国远洋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,过洋性渔业指通过国际合作或自主开发,在别国专属经济区或公海开展捕捞作业的渔业模式,近年来,我国过洋性渔业规模稳步扩大,但面临资源竞争加剧、国际规则收紧等挑战,如何科学规划发展路径,提升国际竞争力,成为行业关注焦点。

发展过洋性渔业,发展过洋性渔业的原因-图1

全球过洋性渔业现状与趋势

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2023年报告,全球远洋渔业年产量约1,200万吨,其中过洋性渔业占比35%-40%,西非、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主要作业区域,2022年我国过洋性渔业产量达180万吨,作业渔船约2,500艘,规模居世界前列,但对比挪威、日本等国家,我国在高端渔船占比(不足20%)、渔获附加值(初级加工占70%)等方面仍有差距。

表: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过洋性渔业数据对比

国家 年产量(万吨) 作业渔船数 高端渔船占比 主要作业区域
中国 180 2,500 18% 西非、南太平洋
日本 95 800 45% 太平洋、印度洋
韩国 68 600 32% 大西洋、南美
欧盟 120 1,200 50% 全球多海域

数据来源:FAO《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2023》、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年度报告

我国发展过洋性渔业的核心策略

优化区域布局,强化资源可持续性

重点拓展三大海域:

  • 西非海域:与毛里塔尼亚、塞内加尔等国深化合作,2023年新签协议增加12个联合监测渔场。
  • 南太平洋: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在斐济、瓦努阿图建设综合基地,实现捕捞-加工-冷链一体化。
  • 北印度洋:开发鸢乌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,2024年计划新增30艘专业灯光围网船。

推动技术升级,提升产业附加值

  • 渔船改造:2025年前完成200艘老旧渔船智能化改造(数据来源:《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(2023-2025)》),配备声呐探测、自动分拣系统。
  • 精深加工:在加纳、秘鲁等国家建设冷链物流中心,将冰鲜鱼比例从当前40%提升至60%。

完善国际合规体系

针对欧盟“IUU(非法捕捞)黄牌警告”,建立全链条溯源系统,2023年已实现100%远洋渔船安装卫星监控,并与全球渔业观察(Global Fishing Watch)平台数据对接。

关键支撑: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

政策层面

  • 财政部2024年新增远洋渔业补贴12亿元,重点支持环保型渔船建造(如混合动力渔船每艘补贴300万元)。
  • 商务部推动与15个国家签订海产品关税互惠协议,预计降低出口成本8%-10%。

技术创新

  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发的“海洋牧场卫星遥感系统”已应用于几内亚湾渔场预测,使单船捕捞效率提升22%。
  • 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试点“区块链+渔业”模式,实现从捕捞到零售的全程可追溯。

挑战与应对建议

当前主要风险包括:

  1. 资源衰退:FAO监测显示,西非部分渔场鲐鱼资源量较2015年下降30%,需严格执行配额管理。
  2. 地缘政治:2023年南美多国收紧渔业准入,建议通过合资企业模式(如中秘合资工业捕鱼公司)降低政策风险。

未来五年,过洋性渔业将向“绿色化、智能化、品牌化”方向发展,企业需把握RCEP等协议机遇,构建从捕捞到营销的全球产业链,只有坚持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并重,才能在全球蓝色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