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摇篮
浙江省海洋渔业干校作为省内重要的渔业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基地,始终致力于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,在“十四五”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,浙江省渔业正朝着生态化、智能化、高附加值方向转型,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与数据,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,并探讨海洋渔业干校在其中的关键作用。
浙江省渔业发展现状
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发布的《浙江省渔业统计年鉴》,202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648.7万吨,同比增长2.1%,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285.3万吨,海水养殖产量为126.4万吨,淡水产品产量为237万吨,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3200亿元,占全省农业经济比重超过30%。
表:2022年浙江省水产品产量结构(单位:万吨)
类别 | 产量 | 同比增长 |
---|---|---|
海洋捕捞 | 3 | +1.5% |
海水养殖 | 4 | +3.2% |
淡水产品 | 0 | +2.0% |
总计 | 7 | +2.1% |
(数据来源:浙江省农业农村厅《2023浙江省渔业统计年鉴》)
从区域分布看,舟山、宁波、台州三地贡献了全省70%以上的海洋渔业产量,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迅速,2022年远洋捕捞量达58万吨,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18%。
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
尽管浙江省渔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,但仍面临以下问题:
- 资源衰退压力:过度捕捞导致东海渔业资源减少,部分传统经济鱼类如大黄鱼、小黄鱼资源量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30%左右(数据来源: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)。
- 养殖业转型升级需求:传统网箱养殖模式面临环保与病害压力,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推广仍需加强。
- 产业链附加值偏低:水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5%,低于日本(60%)等发达国家水平。
浙江省渔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
为应对上述挑战,浙江省政府于2023年6月出台《浙江省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3-2027年)》,提出以下重点任务:
推进生态渔业建设
- 实施海洋捕捞总量控制制度,2025年前将海洋捕捞量控制在280万吨以内
- 扩大海洋牧场规模,计划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个
- 推广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(IMTA)模式,提高养殖生态效益
发展智慧渔业
- 建设渔业数字化管理平台,实现全省80%以上渔船北斗终端全覆盖
- 推广深远海智能养殖工船技术,2023年已在舟山启动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项目
- 应用AI技术进行鱼病预警与水质监测,降低养殖风险
提升产业链价值
- 支持水产品精深加工,目标到2027年精深加工率提升至40%
- 培育“浙里好鱼”区域公共品牌,提高产品溢价能力
- 发展休闲渔业,计划五年内创建50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
海洋渔业干校的核心作用
作为浙江省渔业人才培养的摇篮,海洋渔业干校通过以下方式助力渔业转型升级:
专业技术人才培养
- 开设现代渔业技术、水产养殖、渔业资源养护等特色专业
- 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、浙江海洋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
- 年均为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800余人
技术研发与推广
- 建立渔业科技创新中心,重点研究种质改良、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
- 组织专家团队开展“科技下乡”活动,2023年已举办养殖技术培训62场
- 推广“渔光互补”等新型模式,提高养殖综合效益
产业服务与政策宣导
- 定期发布《浙江渔业发展白皮书》,为从业者提供决策参考
- 协助政府部门开展渔民转产转业培训,年均培训渔民超2000人次
-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
随着“蓝色粮仓”战略深入实施,浙江省渔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海洋渔业干校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,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,推动渔业向绿色、高效、智能方向发展。
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,浙江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国领先的现代渔业示范区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渔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