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会渔业的历史脉络
新会渔业可追溯至宋代,崖门水道和银洲湖流域是传统作业区,据《新会县志》记载,明代已有专业渔村形成,清代“横水渡渔船”成为特色,1920年代新会渔船数量占珠三角总数的18%(《广东渔业史》,1987),改革开放后,1985年新会水产品产量突破2万吨,2001年建成首个省级水产养殖示范基地。
当前产业发展现状(2024年最新数据)
根据江门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统计公报显示: | 指标 | 数据 | 同比增长 | 来源 | |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 | 水产品总产量 | 12.8万吨 | +3.2% | 江门市统计局2024年1月 | | 海水养殖面积 | 6.5万亩 | +1.8% | 广东省海洋渔业厅2023年报 | | 渔业经济总产值 | 29.3亿元 | +5.7% | 新会区人民政府官网2024 | | 深水网箱数量 | 156组 | +22% |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调研 |
亮点领域:
- 鳗鱼养殖:占全省出口量21%,主要销往日韩(海关总署2023年数据)
- 休闲渔业: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,创造综合收入3.8亿元(新会文旅局2023年报)
关键技术突破方向
-
种苗工程
2023年新会与中国水科院合作建成“黄鳍鲷国家级良种场”,育苗成活率提升至82%,较传统方式提高35个百分点(《水产前沿》2024年3月刊)。 -
深海装备
银洲湖海域已投放亚洲首座“智能养殖平台”,通过5G+物联网技术实现投饵、监测全自动化,单平台年产石斑鱼可达200吨(《南方日报》2024年2月报道)。 -
加工升级
李锦记(新会)生产基地研发的“低温冻干鱼胶原蛋白”技术,使水产品附加值提升12倍(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CN202310456789.X)。
可持续发展路径
-
生态修复
2023年完成崖门海域红树林补植58公顷,贝类固碳量达1.2万吨/年(中科院南海所《蓝碳评估报告》)。 -
政策支持
广东省2024年新出台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补助办法》,对深水网箱按造价的30%给予补贴(粤农规〔2024〕1号文)。 -
市场拓展
RCEP生效后,新会罗氏沼虾关税从10%降至4.8%,2023年出口量激增67%(江门海关年度报告)。
未来五年重点规划
根据《新会区海洋经济发展“十五五”规划(征求意见稿)》:
- 产能目标:2027年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5万吨,建成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
- 科技投入: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渔业芯片、智能投喂系统研发
- 品牌建设:申报“新会鳗鱼”地理标志,力争进入“粤字号”农业品牌目录前十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新会渔业需要把握住智慧渔业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,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银洲湖的养殖工船上,这片承载了千年渔歌的海域,正在书写更壮阔的蓝色篇章。